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03 10:10:20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

作为一个普通的高中数学老师,能够在此做关于数学教学心得的报告,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时也感到肩上重担的责任和压力。下面,我就根据切身体会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及作为一名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1、认知数学教育的重要

高中数学教育是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在人生的知识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依教学大纲,科学制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好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实际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教学首先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成败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就是消除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建立友谊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第二、要真心关心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亲人般的温暖,改掉老师威严般的面孔,让学生更愿意接近老师,接近老师所教的学科;第三、对犯错的学生绝不姑息,但方法一定要合适,让学生感到你批评他是为他好,这样才乐于接受你的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

2.教学要时刻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学生在入学之前,因各种不同的因素,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以及数学经验、志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我校生源的实际问题——个性突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进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

“高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这是师生座谈时学生们问得最多的问题。这同样也是老师最难回答的问题。很多人都单纯的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题,见的题多了,做的题多了,自然就熟练了,成绩就提高了。于是“题海战术”便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熟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当然,多做题肯定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好处。但长期这样进行大量的机械性的重复,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而导致抄作业现象出现,更有甚者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逃课,这样做远远背离了课程改革的思想: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思索怎样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对此我有几点感想:

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很多教师习惯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他们认为做好课堂笔记可以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所学知识,然而事实真如他们所想吗?大家可能会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因为教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这些同学总是忙着一字不落的抄教师的板书,根本没有参与到解题的思维过程中去。这样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怎么会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又怎么会得到锻炼?真正会记笔记的同学,他会认真听,积极思考,有选择性的记下关键性的部分,然后在课后进行思考,并重新整理。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他会课前认真的预习要学的新内容,把不懂的知识圈点起来,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自己的疑问向老师提出来,和老师共同探讨,课堂上适时的做好笔记,所以我认为做好预习工作比做好课堂笔记课堂效率更高。

作为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出预习计划,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教师则要提前设计预习导学,帮助学生初步理清思路,降低课堂听课的难度。教师适当的介入,可以降低学生对学习新课的畏惧感,从而逐渐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切忌一言堂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与此类比,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可以“不教而学”呢?如果是这样,那上课讲什么呢?我在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怎样才能把课堂真正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

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导学案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一种授课方式。我们要充分的信任学生,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而不能急功近利的期待一种“药到病除”的效果。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比如,对于一道题目,我们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审题、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允许他们说出自己做错的原因,允许他们对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结论质疑,允许他们说出他们不同的解法。

3、教师要关注一题多变的教学价值,切忌只追求解题的数量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一个与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疲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和推理能力。一道题目,如果静止地、孤立地去解决他,即使再好充其量不过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不仅能多角度探索解题的方法,而且能适当的对原题进行深层的探索,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有益。下面以两个例题为例:

例1、将3个不同的小球任意放入4个大的不同的玻璃杯中,杯子中球的最大个数极为X,求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学生思考完该题目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种情况:

变式1:如果小球相同杯子不同,结果会怎样?

变式2:如果小球不同杯子相同,结果会怎样?

变式3:如果小球相同杯子相同,结果会怎样?

通过条件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做题一定要认真读题、审题,因为题目中一个字的不同,或者一句话叙述的重点不同,可能导致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从而结果产生很大的 ……此处隐藏28482个字……习的方法好内容都有了很大转变,题目的难易程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及时消化吸收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也成了我的困扰。但通过此次学习,我发现数学学习其实是有径可循。对于一些问题要予以归纳总结,并作一些相配套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效果。一学期来,我收获了很多,尤其在学习方法上有了系统的概念,能够更好地高中的数学学习。

当前高一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没有摆脱初中阶段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由此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做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高一年级的一年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

第一、高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标志着学生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初中数学成绩不错,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数学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真实的情况是,高中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把初中知识再加热,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更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对学生来讲,初中的数学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数学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致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高中数学教师除了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数学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

第一、高一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教学目标,为高二时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加强相关的知识模块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生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的全面理解和体验,在过程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教学习惯了“满堂灌”的模式,学生不知不觉成了知识的容器,在课堂里,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无情地失去了。对数学问题,根本不可能充分展开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更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欠缺,便成为学生的通病。为此,我们应该探索数学过程教学及其实施的问题,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中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该着眼于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选择恰当的常规的和非常规的问题,作为施教的载体;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问题外,最好能创造自己的问题,把课本题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充分展开数学过程教学,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抓住知识生长点,展示概念的提出过程。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数学离不开概念。在引入新概念时,要紧扣学生熟悉、已知的旧概念,由概念引出性质,进而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的概念、公理有所理解,惟有透彻的理解才能使知识溶入其认知结构。准确把握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多对学生阐释几个为什么?这样做自会引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进而体验到发现的喜悦,收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教师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要多鼓励学生质疑。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2、 展示性质、法则的发现过程和推导过程。

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法则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定理、公式、法则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

3、展示问题、结论的探索过程和方法的深化过程。

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理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敏锐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支持、鼓励;并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进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解题策略,要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成就感不禁而生。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重重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及时提出具挑战性的新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具有善于捕捉、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尽力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